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9 月 5 日
楊德昌導演2007年6月29日因結腸癌過世,消息傳回台北的那天我正坐在新聞部13樓辦公室,抬頭看著掛在牆上電視機,鬧哄哄的周圍聽不清播報,簡單地消息過場接著下一則報導。
猶記得當日天氣晴朗、辦公室的接近落地的大片窗戶沒拉上窗簾,整個台北的都市叢林芸芸眾生盡收眼底,101轟然矗立鶴立雞群,心中有一股奇異的震動和悲傷,想著這座城市就此少了一位重要的觀察家,那個隱身在鏡頭背後的犀利男子永遠離開了。
那一年那一天同時也是第一代iPhone 宣告正式發售的日子。
∣ 2023新書推薦 ∣
➡ 舒國治:憶楊德昌
完整細緻的展覽
自從「一一」開始,楊導演就相當低調,過往電影在兩岸文青圈裡討論度卻日益熱烈,每每看到豆瓣的書寫簡直如論文著作,離世後的五年、十年還有不少自主發起的紀念論壇小活動,讓我不禁有些羨慕。
一轉眼他離開16年了,這次於台灣,2023年北美館舉辦的回顧展總算有個極具份量的展出,實在令人感動。
展區有楊導演的人生歷程、創作演變、風格年表、啟發大師、國際交流等等鉅細靡遺的生命展出,除了幕前觀眾可以看到的影像呈現,幕後的信件、稿件、分鏡手稿、工作室成立宗旨、技術運用、榮耀獎座…等,也近乎毫無保留全數展出。
展區搭配了一些楊導演生前的訪談,談創作想法、理念,也談受到的電影影響與觀察,同樣長年在美國,和李安導演的溫文儒雅可說是截然不同,總是有股犀利尖銳卻又不失幽默溫暖,充滿理性邏輯。
常常有個說法是楊導演擁有理工背景,所以透析人性猶如手術刀一般精準,這次前往看展有個折服的遠見是關於科技趨勢觀察,想想那大約是20年前的時空環境,面對如此日新月異的AI浪潮當下,探討著人文與科技、數位時代與傳統科技時代等議題大綱,看來也毫無違和。
經典作品重新相遇
楊導演嚴格說來作品數量不多,躬逢其盛在童年乃至求學、初出社會剛好橫跨悠遊於這些影像,每當人生遇到困惑,總喜歡把偏愛的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』、『新台北三部曲』任其一部片段拿來重溫,彷彿可以重新得到一種見解並且釋懷,好像又讀懂了一些人生。
那些台北城的足跡裡有我未知的前世、熟悉的過往、嚮往的未來,話說得滄桑,像是要唱起王芷蕾「台北的天空 」,然我這輩X世代末班車的青春少男少女雖然也已屆中年,內在還是幼稚得要命。是日參觀展覽時看到不少時髦俏麗的年輕女子,不知她們為何而來、又有哪些獲得呢?
最忘不掉的始終是「獨立時代」中的陳湘琪,實在美得驚人,雖未特別直言明說,但拷貝起奧黛麗赫本的經典短髮真是過於適切,喜歡琪琪在電影裡的一切,和那些台北城回不去的從前。
戲外的陳湘琪又是另一段歷程,種種人生篇章成就她的影后之路,30個年頭過去,歲月風霜無可避免,添加了不同層次的美,回顧展這次特別邀請她擔任語音導覽,溫柔溫暖的聲線帶領,一起重構你我心中楊德昌,簡直不要太動人。
∣ 2023新書推薦 ∣
➡ 舒國治:憶楊德昌
多重楊德昌
不當導演之前當了好幾年的電腦工程師,也難怪楊導會討論起水平的兩極:人文與科技這類議題,我不免還是想起了賈伯斯,想起他著名的史丹佛演講,基於對美的堅持、音樂的喜好,創作出Mac電腦、在iPhone之前誕生了iPod這個劃時代的產品,在更想耕耘的領域中偷渡同樣擅長的品味,給了職場社畜我一些希望的靈魂啟發。
也有人以曼哈頓之於伍迪艾倫來類比楊德昌,私以為伍迪艾倫要更戲謔諷刺一些,有時雖然覺得楊導一針見血,背後用意又帶有一股暖流,誠如他的筆記所言,不僅僅只是在觀看電影的那幾小時,還能帶著電影裡的意識讓生命繼續,以喜劇看待。
很值得回訪的展覽,解開屬於你心中的楊德昌之謎,或者不止雙面楊德昌、可能也是宇宙多元楊德昌,我還期待著未來楊德昌,畢竟他墓誌銘上是這麼寫的: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
「一一重構:楊德昌」回顧展
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主辦,王俊傑館長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孫松榮教授共同擔任策展人,歷經三年時間由團隊整理與研究楊德昌導演遺留下來各式手稿、文件與檔案,一方面透過七個轉化楊氏創作核心題旨的主題展間,體現這位臺灣導演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;另一方面,則結合已故導演彌足珍貴的文物檔案,首次公布於眾。( 文字取自北美館官網 )
時間:2023 年 7 月 22 日(六)至 10 月 22 日(日)
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(週一休館),17:00後免費參觀
∣ 延伸閱讀 ∣
➡ 楊德昌經典「新台北三部曲」之一:獨立時代(Edward Yang/A Confucian Confusion)
➡ 楊德昌經典「新台北三部曲」之二:麻將 (Edward Yang/Mahjong)
➡ 楊德昌經典「新台北三部曲」之三:一一 (Edward Yang/A one and A two)
楊德昌導演電影年表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- 1982年《光陰的故事》(In Our Time) 第二段『指望』(Desires/Expectation)
- 1983年《海灘的一天》(That Day, on the Beach) (與吳念真合作)
- 1985年《青梅竹馬》(Taipei Story)(與朱天文、侯孝賢合作)
- 1986年《恐怖份子》(Terrorizers)(與小野合作)
- 1991年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(A Brighter Summer Day) (與閻鴻亞合作)
- 1994年《獨立時代》(A Confucian Confusion)
- 1996年《麻將》(Mahjong)
- 2000年《一一》(Yi Yi / A One and A Two)
感謝閱覽!若您願意額外點讚鼓勵(至多5讚),那就真的太圓滿了~ 😉
∣ Google ∣ FB ∣ Twitter ∣ APPLE ID ∣ 皆可登入/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