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6 月 9 日
常說背誦心經很好,也忘了哪位長輩送給我一張心經卡,就這樣一直放在書桌抽屜,一放應該也20年之久,每當去卜卦或算命就會被老師提點多念經,才會拿出來念誦,想想其實經文不長又值得念誦,為何不好好理解?初探佛學感受其浩瀚,逐步瞭解內容以後,變得很好背誦,相較其他經文,心經算得上相對白話了,紀錄學習過程筆記分享。
重讀心經
我的心經卡上有注音,所以照念不是問題,而且大部分都有意譯,音譯的部分相對少,剛開始要養成每日讀經習慣時也沒想太多,但幾天之後實在不喜歡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,便開始逐步瞭解內容,要學習的非常多,但至少開始累積,甚至感受到佛學有生活的部分、也有科學的部分,期許自己慢慢進步。
∣ 心經全文 ∣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心經重點概念摘要
經文用字極簡,但蘊含意義深遠,例如「空」、「無」,往往非字面可解釋的境界,有些切分又很理性科學,像是三界、五蘊、六度、八識…等等,學習期間發現也有不少生活中常用的詞彙,只是過去不知那是佛學而已,分享幾個讀來恍然大悟的摘要解釋。
∣ 按數字順序 ∣
三界
- 以時間而言,分為無極界、太極界、現世界
- 以空間而言,分為天界、地界、水界
- 以道境而言,分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
四聖諦
佛學的最基本教義,諦就是真理的意思,佛陀證悟成道,就是看透十二因緣,把人世間的迷跟悟分成四聖諦兩因果。
- 苦諦是迷的果,而集諦是迷的因;
- 滅諦是悟的果,而道諦是悟的因。
五蘊十二處十八界
五蘊: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
十二處:
- 六根六境合為十二處,是心識生長之門,即心識生長之處。
- 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乃六種感覺神經系統,六境(色聲香味觸法)乃六種感覺對象。
這個以表格看就清楚了。
六根 | 六境 |
眼根 | 色境 |
耳根 | 聲境 |
鼻根 | 香境 |
舌根 | 味境 |
身根 (觸覺神經) | 觸境 (觸覺對象) |
意根(知覺神經) | 法境 (知覺對象) |
十八界:
根對境生識,六根六境六識,合為十八界。
也是以表格看比較清楚
六根 | 六境 | 六識 |
眼界 | 色界 | 眼識界 |
耳界 | 聲界 | 耳識界 |
鼻界 | 香界 | 鼻識界 |
舌界 | 味界 | 舌識界 |
身界 | 觸界 | 身識界 |
意界 | 法界 | 意識界 |
六度波羅蜜
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八識
- 八識是一個佛教術語,識的分類法之一。
- 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(以上合稱五識)、意識、末那識及阿賴耶識。
- 一切眾生,每一個起心動念,或是語言行為,都會造成一個業種,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,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。
十方
東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東北方、東南方、西南方、西北方、上方、下方
十法界
四聖六凡組成
- 四聖:佛界、菩薩界、緣覺界、聲聞界
- 六凡:天界、人界、阿修羅界、畜牲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
十二因緣
- 釋迦牟尼佛陀禪修頓悟的佛學之基礎理論。
- 從「無明」起了因,而開始進行十二階段的因緣連結,一直到「老死」為止。
- 無明
- 行
- 識
- 名色
- 六入
- 觸
- 受
- 愛
- 取
- 有
- 生
- 老死
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
菩薩化身,這點讓我有所領悟,並非看到發光神影才是菩薩
佛身、辟支佛身、聲聞身(以上為三聖身)、梵王身、帝釋身(天王)、自在天身(魔王)、大自在天身(大魔王)、天大將軍身(金剛力士)、毗沙門身(財神)、小王身(人間的領袖)、長者身(有德之人)、居士身(在家的佛教信徒)、宰官身(官吏)、婆羅門身(僧侶)、比丘(受戒修行的出家男弟子)、比丘尼(受戒修行的出家女弟子)、優婆塞(受戒修行的在家男弟子)、優婆夷(受戒修行的在家女弟子)、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(以上身份的女性)、童男、童女、天(天界)、龍(水界)、夜叉(鬼界)、乾闥婆(樂神)、阿修羅(非天、好戰之神)、迦樓羅(神鳥界)、緊那羅(歌神)、摩睺羅伽(蟒神)、執金剛神等。
三十七菩提分法
-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展開
- 四念住/四正勤/四神足/五根/五力/七覺支/八正道
∣四念住 ∣
- 身念住,觀身不淨
- 受念住,觀受是苦
- 心念住,觀心無常
- 法念住,觀法無我
∣四正勤∣
- 未生惡法令不生;
- 已生惡法恆令滅;
- 未生善法令出生;
- 已生善法令增長。
∣四神足∣
- 欲神足,欲得見道;
- 勤神足,精勤習禪;
- 心神足,心神專一;
- 觀神足,正確觀想。
∣五根∣
- 信根,深信三寶;
- 勤根,修行不懈,指「四正勤」;
- 念根,憶念正法,指「四念處」;
- 定根,修習禪定;
- 慧根,開發智慧。
∣五力∣
- 信力,堅信真理;
- 勤力,修四正勤的力量;
- 念力,破邪、念正的力量;
- 定力,置心一處的能力;
- 慧力,產生智慧的能力。
∣七覺支∣
- 憶念覺支,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;
- 擇法覺支,選擇正確、適宜的修法;
- 精進覺支,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;
- 喜悅覺支,修禪定得到的喜悅;
- 輕安覺支,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;
- 禪定覺支,攝心不散深入禪定;
- 等捨覺支,捨一切念,不即不離。
∣八正道∣
- 正見解
- 正思惟
- 正語言
- 正行為(正業)
- 正生活(正命)
- 正精進
- 正意念
- 正禪定
∣ 其他 ∣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= 無上正等正覺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「阿」(a-)就是「無、沒有、沒盡頭、沒有限量」的意思,「耨多羅」(nuttara)則是「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「阿耨多羅」(anuttara)義思爲「無上」,就是「沒有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指的是「最高」。「三」(sam-)為「完全,合一,正」的意思,「藐」(-myak)則為「轉向,彎曲,寰宇」之意思,「三藐」(梵語:samyak,巴利語:Sammā)為「全體、所有」,可類比英文(源於拉丁文)的「universe」一詞(「uni」為「統一」;「vers」為「轉向」;「轉向一體」即是宇宙),漢譯爲「正等」,或解釋為「完美無缺的」,也從「所有」的含義翻譯爲「正遍」。「菩提」(bodhi)則是「覺知、覺悟、智慧」。
慈悲
「慈」,就是「予樂」;「悲」,就是「拔苦」
心經內容意涵解讀
除了名詞文字解析,網路上也有不少分享,有些解經的角度我覺得蠻特別、有些則是很深入,必須理解更多佛學知識才能通透,也有相對白話文的解說,這時候忽然才發現,也是啊,經文也是翻譯的學問,如何讓讀經之人懂得,真的也是難事,就算表面讀懂,真要理解實踐,也還有很大一段路。
分享幾個我認為在學習路上,讓我覺得有所獲得的解經文章/影片。
∣ 文章 ∣
∣ 書籍 ∣
我先是購買了另一本 [ 圖解西藏生死書 ],發現作者鉅細靡遺地透過圖解讓佛法更有具象的實境感,因此也購入這本圖解心經,圖文並茂去理解,吸收會更好,頗推薦。
摘錄書本簡介
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,「圖解」正好是最好的表達與詮釋工具。
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透過對十個《心經》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,整理出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,讓讀者用圖解讀《心經》,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《心經》的關鍵要點,並能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,可以說是閱讀《心經》的新方法新體驗。
➡️ 圖解心經【暢銷經典版】
吳若權的 | 《先放手;再放心——活得像雲般自由》 我從[心經]學到的人生智慧
除了書籍也有一些短片解析分享,覺得不錯,有興趣可以購書研讀、或是看影片精華心得提點
➡️ 先放手,再放心:活得像雲般自由 我從《心經》學到的人生智慧
∣ 影片 ∣
當死亡成為生命的老師 booktender EP57 郭憲鴻aka小冬瓜 (下)從失敗體會到的人生終極密碼
殯葬達人小冬瓜郭憲鴻在接受只能喝酒的圖書館的訪問時,也有提到念心經的心得,個人覺得他的理解特別日常簡易,也很容易懂,特別是解釋空與色,很有智慧的說法,值得聽聽。
放下執念,你就自由 | 吳若權幸福書房
感受心經的慈悲,教你如何看透而不看破;放下而不放空
其他的解讀,這個觀點蠻特別的
心經解讀 | 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
想迅速比對瞭解,可以看這版影片
心經白話解說,五分鐘淺懂(原文與白話對照)
結語
花了一段時間理解之後,沒多久就可以把心經背下來,每天背誦三次真的也花不了多少時間,以前怎麼不好好實踐呢?這會不會也是一種機緣?我想只要有所覺悟都不算晚吧,只要開始就是累積,以善意出發讀經,我想都是好的,有緣一同學習讀經之人,一起加油吧。
∣ 延伸閱讀 ∣ 捷運有神快拜∣求財運求桃花!西門站關渡宮財神「發財金車票」、雙連站霞海城隍廟「月老車票」
感謝閱覽!若您願意額外點讚鼓勵(至多5讚),那就真的太圓滿了~ 😉
∣ Google ∣ FB ∣ Twitter ∣ APPLE ID ∣ 皆可登入/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