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9K

(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5週年4K修復重映 / 真善美戲院)

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7 月 12 日

[FB舊文] 上次編輯2016年11月11日
「帶種的,狂嘛」
「你很狂嘛」


25年後驚見當今網路流行用語。
總算趕在下檔前去電影院坐四小時。
從前看台灣新浪潮也覺得漆黑大於光亮,多年後再看則覺得相反。
很難不同時聯想結束在90年代的「麻將」、始於2000的「一一」,幾乎是「少年」的原班人馬,同樣有個北一女的學生,牯嶺街書報攤則更替為誠品書店。
橫空出世的經典感無人能出其右,驚人縝密的佈局好像進電影院看「教父」第一集修復。
揮之不去的苦悶徬徨時代氛圍,遁入音樂烏托邦理解成一種出口,貓王艾維斯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存在,既是時代象徵又是另類寄望,猶如一道希望之光,A Brighter Summer Day,那也是我對西方世界最初最模糊甜蜜的想像。
孤臣無力可回天,真的已過了經常影展致勝的年代:畫面愈來愈漂亮、內容愈來愈空虛,結果愈來愈失去自己。

Tell me, dear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?
➡ 第53屆金馬獎典禮花絮 |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25週年再聚首
∣ 延伸閱讀 ∣ 觀影短篇∣楊德昌經典「新台北三部曲」之一:獨立時代
楊德昌導演電影年表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- 1982年《光陰的故事》(In Our Time) 第二段『指望』(Desires/Expectation)
- 1983年《海灘的一天》(That Day, on the Beach) (與吳念真合作)
- 1985年《青梅竹馬》(Taipei Story)(與朱天文、侯孝賢合作)
- 1986年《恐怖份子》(Terrorizers)(與小野合作)
- 1991年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(A Brighter Summer Day) (與閻鴻亞合作)
- 1994年《獨立時代》(A Confucian Confusion)
- 1996年《麻將》(Mahjong)
- 2000年《一一》(Yi Yi / A One and A Two)
感謝閱覽!若您願意額外點讚鼓勵(至多5讚),那就真的太圓滿了~ 😉
∣ Google ∣ FB ∣ Twitter ∣ APPLE ID ∣ 皆可登入/註冊